
“海绵城市”水的循环收集与释放示意图(资料图)
在西充县多扶中心街延长线两边,全长800米左右的朱红色人行道格外引人注目。这条街道今年6月竣工,经历了几次大雨,路面却完全没有积水,雨水全部渗透到地下。“这就是西充县首个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、施工的道路。”施工方负责人张永胜说完,提来一大桶水直接倒在路面上,仅用了一两秒,水就全部渗透到地下。
连日来,记者走访西充县以及市城区一些项目建设工地发现,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已经启动。根据规划,市城区也将坚持尊重自然、生态优先的理念,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,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。
西充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海绵城市
今年1月,《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》发布,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抓好5个地级城市、10个县级城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。西充县成功入围,纳入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。
一走进占地110亩的西充县城南湿地公园,流水潺潺,满目绿意。公园入口处,一根根管网将污水引入公园,沿着公园流一圈后,从公园另一端流出时,就已经变得清澈见底。
“污水经过公园处理后,达到了ⅲ地表水标准,也就是说,牛羊等牲畜可直接饮用。”西充县城南湿地公园一名负责人解释说,让污水变清,公园里的植物发挥了净化剂和吸收剂的作用,污水经过西充县污水处理厂第一次处理,直接流入湿地公园中的生态快滤池,再进入生态植物池进行滤化处理,并通过生态植物池中的活性钙、有机生物钙材料、火山石、微生物菌种等12个分区处理,除去污水中的磷、氮、氨等残留物,最终达到ⅲ类水质标准,并直接排入西河,每天可为西河补充3万吨清水。
“城南湿地公园既是西河治理重点工程项目之一,也是西充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项目之一,集湿地科普教育、休闲游览和人居体验为一体,蓄水效果非常明显。”西充县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冯羽翔介绍,2015年,国务院办公厅出台“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”指出,采用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等措施,将70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。
冯羽翔说,西充成为全省的海绵城市试点后,计划用5年时间,即到2020年建成海绵城市。目前,该县正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方案,计划10月底前完成,并上报省住建厅。根据当前的规划,西充将从市政基础设施、小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等方面着力,加快海绵城市建设。
“海绵城市建设,虽然成本要高出30%左右,但是一般性降雨路面不会积水,街面不会有灰尘,生态环保。”冯羽翔说,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蓄水,西充县即将启动城北湿地公园建设,这也将是西充县继城南湿地公园建设后,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打造的又一个大型湿地公园。
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
连日来,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如今,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施工技术,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市政工程施工中。
在市城区,清泉坝片区的改造,就首次借鉴了海绵城市建设思维。在改造中,有限的雨水将不再排到江河,而是通过渠系和“毛细”管网收集起来,在一个片区内形成小河流,既是景观,又是片区生态景观的浇灌用水:人行道路也将尽量选用具有渗水功能的地板砖,雨水渗入地下并“储藏”起来……
市城乡规划和测绘地理信息局一名负责人介绍,建设海绵城市是将来的趋势,市城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,也将坚持尊重自然、生态优先的理念,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,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。首先是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全过程,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、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;其次,坚持从实际出发、分类指导,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,避免低水平、重复性建设。